-
污泥減量化中試優化和工業化嘗試
- 開始時間: 2025年06月30日
- 結束時間: 2025年08月03日
污泥減量化作為污泥處理處置的首要環節,旨在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降低污泥的體積和重量,減少后續處理和處置的成本與難度。目前,常見的污泥減量化技術包括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機械脫水、熱干化等,但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污泥厭氧消化技術存在啟動周期長、對底物要求高、產氣效率不穩定等問題;好氧發酵技術占地面積大、能耗高,且易產生二次污染;機械脫水技術受污泥性質影響大,脫水效果有限;熱干化技術雖然減量化效果顯著,但能耗成本過高,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
本課題聚焦于污泥減量化中試優化與工業化嘗試,核心目標是通過對現有污泥減量化中試技術的系統研究與優化,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探索出一套高效、穩定、經濟可行的污泥減量化工藝。在中試優化階段,將從多個維度開展研究工作。一方面,深入研究不同污泥來源(如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不同性質(如有機質含量、粒徑分布、粘性)對減量化效果的影響,篩選出適宜的預處理方法,改善污泥的脫水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另一方面,對現有減量化技術的關鍵參數進行精細化調控,通過實驗對比不同溫度、pH值、反應時間、藥劑種類及投加量等條件下的減量化效果,建立污泥減量化工藝參數優化模型。同時,結合新型材料和設備,如納米材料調理劑、高效脫水設備等,探索創新的減量化技術路徑。
在中試優化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工業化嘗試。這一階段將重點解決中試技術向工業化生產轉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包括工藝放大效應、設備選型與匹配、生產過程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等。通過模擬工業化生產環境,驗證中試優化工藝在大規模處理污泥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評估其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為污泥減量化技術的工業化推廣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推動污泥處理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
-
崗位需求人數2
-
意向高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中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江蘇海洋大學,江蘇師范大學,
-
需求專業環境工程
-
活動初步安排
第1周:前期調研與方案制定
本階段核心任務是全面收集資料,深入了解行業現狀,為后續實踐奠定基礎。首先,通過文獻檢索、數據庫查詢等方式,廣泛收集國內外污泥減量化技術的研究論文、專利文獻、技術報告等資料,重點關注近五年的研究進展和創新成果,梳理當前主流的污泥減量化技術及其優缺點。同時,調研國內外成功的污泥減量化工業化案例,分析其技術路線、運行模式、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總結可借鑒的經驗。
結合收集的資料和調研結果,組織團隊成員召開研討會,共同制定詳細的中試優化與工業化嘗試實踐方案。方案內容涵蓋技術路線選擇、實驗設計、設備選型、人員分工、進度安排、質量控制等方面。明確以提高污泥減量化效率、降低處理成本為目標,確定采用“預處理-減量化處理-效果評估”的技術路線,并設計不同工況下的對比實驗,確保方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
第2-3周:中試優化實驗
此階段主要圍繞中試實驗的開展與優化展開。首先,根據實驗方案,完成中試實驗裝置的搭建或調試工作。對現有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和維護,確保設備運行正常;對于新采購的設備,嚴格按照安裝說明書進行安裝,并進行試運行和調試,保證設備性能滿足實驗要求。同時,建立設備運行臺賬,記錄設備的運行參數、維護情況等信息,以便后續分析和追溯。
在實驗過程中,按照預定的實驗設計,開展不同工況下的污泥減量化實驗。針對不同來源和性質的污泥樣本,分別采用不同的預處理方法(如超聲波處理、微波處理、化學調理等),并設置不同的減量化處理條件(如厭氧消化的溫度、負荷,機械脫水的壓力、時間等)。實驗過程中,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定時采集污泥樣本,記錄處理前后污泥的含水率、體積、有機質含量等關鍵指標,并對實驗過程中的能耗、藥劑用量等數據進行詳細統計。每日實驗結束后,對當天采集的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和分析,繪制數據變化趨勢圖,觀察不同處理條件下污泥減量化效果的差異。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實驗參數,優化實驗方案。
第4周:工業化模擬與初步驗證
基于中試優化階段獲得的最佳工藝參數和技術方案,本階段開展工業化模擬實驗。首先,根據中試裝置的規模和處理能力,按照一定比例設計工業化模擬實驗方案,確定模擬實驗的處理規模、設備配置、工藝流程等。在實驗室搭建模擬工業化生產裝置,盡可能還原實際工業化生產環境,包括設備布局、物料輸送方式、自動化控制等方面。開展模擬實驗時,嚴格按照工業化生產的操作流程進行,采用連續進料和出料的方式,模擬工業化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實驗過程中,實時監測設備運行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等)和污泥處理效果指標,收集實驗數據。同時,對比模擬實驗與中試實驗的數據,分析工藝在規模化應用中的潛在問題,如設備是否能夠滿足大規模處理的要求、工藝參數在大規模條件下是否需要調整、是否會出現新的技術難題等。
實驗結束后,對模擬實驗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評估中試優化工藝在工業化應用中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撰寫工業化模擬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提出工藝改進建議和設備優化方向,為后續的工業化嘗試提供參考依據。
第5周:數據整理與總結報告撰寫
本階段是對整個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成果提煉。首先,對前四周收集的所有實驗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和分類,采用統計學方法和專業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計算不同工況下污泥減量化的效率、能耗、成本等關鍵指標,繪制數據圖表,直觀展示實驗結果和變化趨勢。通過數據分析,總結污泥減量化工藝的優化規律,明確影響減量化效果的關鍵因素。
在此基礎上,撰寫實踐總結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課題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實驗過程、數據分析結果、結論與建議等部分。詳細闡述中試優化和工業化模擬實驗的成果,客觀分析實驗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污泥減量化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前景進行展望,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改進措施。
-
學生事先準備
(一)基礎知識準備
環境工程專業知識:實踐人員需系統掌握污泥處理處置的基本原理,深入理解污泥減量化在整個污泥處理流程中的核心地位。熟悉常見污泥減量化技術,如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機械脫水、熱干化等技術的工藝特點、適用范圍、優勢與局限性,以及污泥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能夠依據不同污泥性質合理選擇減量化技術方向。
化學工程知識:掌握化學反應動力學、傳質傳熱原理等內容,用于優化污泥處理過程中的反應條件,例如在污泥化學調理過程中,根據化學反應原理選擇合適的調理劑,并準確計算藥劑投加量,以提高污泥脫水性能;同時理解設備的化工原理,便于分析設備運行過程中的能耗與效率問題。
微生物學基礎:對于生物法污泥減量化技術(如厭氧消化、生物干化等),實踐人員需了解微生物的代謝機制、生長特性以及環境因素(溫度、pH 值、溶解氧等)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從而能夠科學調控生物處理過程,提升污泥減量化效果。
機械知識:熟悉污泥處理設備(如污泥濃縮機、脫水機、反應器等)的機械結構、工作原理及操作規范,能夠進行設備的日常維護與簡單故障排查;
(二)軟件工具準備
數據分析軟件
Excel:熟練掌握 Excel 的數據整理、函數計算(如 SUM、AVERAGE、VLOOKUP 等)、圖表制作(折線圖、柱狀圖、散點圖等)功能,用于實驗數據的初步處理與可視化分析,快速呈現數據變化趨勢。
Origin:該軟件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與繪圖功能,實踐人員需學會使用 Origin 進行數據平滑處理、曲線擬合、多圖層繪制等操作,滿足實驗數據深度分析與高質量圖表輸出的需求,以便在報告中直觀展示研究成果。
SPSS:對于復雜的實驗數據,能夠運用 SPSS 進行統計學分析,如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等,判斷不同因素對污泥減量化效果的顯著性影響,為工藝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模擬設計軟件
AutoCAD:掌握 AutoCAD 軟件的使用,能夠繪制實驗裝置圖、工業化設備布局圖等,清晰表達設計思路與設備安裝要求,便于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協作以及與設備供應商的技術對接。
SolidWorks:利用 SolidWorks 進行三維建模,直觀展示設備的結構細節和工作原理,尤其適用于新型設備或非標設備的設計與優化,提高設備設計的準確性與效率。
(三)資料收集準備
文獻資料
國家及地方政策法規:收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等相關法規,明確污泥處理處置的法律要求和環保標準,確保實踐活動符合政策導向,避免出現合規風險。
行業技術標準:查閱《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泥質》(GB 24188-2009)、《污泥脫水用聚丙烯酰胺》(CJ/T 51-2018)等標準,了解污泥處理過程中的質量指標、藥劑使用規范、設備性能要求等內容,為實驗設計和工業化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
是否支持線上實踐否
-
智聯全球·安防無界:AIoT跨境電商生態鏈的智能融合與全球本土化實踐
- 開始時間: 2025年07月01日
- 結束時間: 2025年08月03日
1. 全球AI安防產品的跨境電商適配策略
基于Yoosee等企業的AI攝像機全球化案例,分析歐美、東南亞市場對智能安防產品的合規要求(如隱私保護、通信協議),設計多語言交互、本地支付集成(如PayPal、東南亞DOKU)方案。
結合AI邊緣計算(如校園行為分析盒的跌倒檢測、煙火識別技術),開發輕量化算法以適應新興市場弱網環境。
2. AI驅動的智能安防產品跨境運營優化
利用跨境電商大數據平臺(如思睿智訓系統),訓練選品模型:分析海外倉數據、社交媒體趨勢,預測智能攝像機、云存儲服務的區域爆款特征。
構建“端到端”物流成本優化模型:整合貨代資源與海外倉動態,結合安防設備尺寸/重量特性設計最優跨境物流方案。
3. 全球本土化運營中的大數據與AI技術整合
借鑒“Yoosee全球化智能貨盤”模式,設計跨境分銷系統:通過AI需求預測,實現智能攝像機的一件代發與區域庫存調撥,降低壓貨風險。
開發本地化營銷內容生成工具:基于火山引擎、華為云大模型,自動生成多語言產品視頻說明書與社媒推廣素材。
4. 跨境安防產品生態鏈構建與智能服務創新
設計“硬件+流量+數據服務”增值模式:如攝像機綁定4G/5G物聯網卡,搭配AI異常行為預警訂閱服務,探索分賬式合作。
開發售后智能診斷系統:通過用戶視頻日志分析設備故障,降低跨境運維成本。
-
崗位需求人數1
-
意向高校
-
需求專業跨境電商與國際貿易、物聯網與電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市場營銷與消費者行為分析、供應鏈管理與物流工程
-
活動初步安排
1. 全球市場深潛 1周 分組研究美/東南亞等目標市場:
? 政策(如FCC認證、東南亞數據主權法)
? 競品(如Ring、Yoosee區域定價)
? 用戶痛點(如家庭安防場景時延容忍度)
產出目標:市場策略矩陣圖
2. 產品智能化改造 2周 ? 使用TensorFlow Lite優化邊緣AI模型(如跌倒檢測精度)
? 配置多運營商APN(適配Vodafone/AT&T網絡)
產出目標:本地化SDK工具包
3. 平臺實戰運營 2周 ? TikTok Shop/Temu店鋪搭建(參考1688貨源+ERP綁定)
? A/B測試AI生成的英/泰語推廣視頻轉化率
產出目標:店鋪運營數據看板
-
學生事先準備
1. 知識儲備
通讀跨境電商平臺規則(Amazon、TikTok Shop)及物聯網通信協議(NB-IoT、LTE-Cat)。
學習AI視覺基礎(OpenCV/YOLO模型)及跨境支付工具(連連國際)。
2. 技能工具
掌握Python數據分析(Pandas/Matplotlib)、思睿智訓平臺操作2。
熟悉3D建模軟件(設計產品外殼適配方案)、ERP系統邏輯。
3. 市場情報
收集目標國安防政策(如歐盟CE-RED)、家庭網絡覆蓋率數據。
拆解競品案例(如海信電視本地化策略)。
-
是否支持線上實踐否
-
污泥減量化中試優化與工業化嘗試
- 開始時間: 2025年06月30日
- 結束時間: 2025年08月03日
污泥減量化作為污泥處理處置的首要環節,旨在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降低污泥的體積和重量,減少后續處理和處置的成本與難度。目前,常見的污泥減量化技術包括污泥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機械脫水、熱干化等,但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污泥厭氧消化技術存在啟動周期長、對底物要求高、產氣效率不穩定等問題;好氧發酵技術占地面積大、能耗高,且易產生二次污染;機械脫水技術受污泥性質影響大,脫水效果有限;熱干化技術雖然減量化效果顯著,但能耗成本過高,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
本課題聚焦于污泥減量化中試優化與工業化嘗試,核心目標是通過對現有污泥減量化中試技術的系統研究與優化,突破現有技術瓶頸,探索出一套高效、穩定、經濟可行的污泥減量化工藝。在中試優化階段,將從多個維度開展研究工作。一方面,深入研究不同污泥來源(如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不同性質(如有機質含量、粒徑分布、粘性)對減量化效果的影響,篩選出適宜的預處理方法,改善污泥的脫水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另一方面,對現有減量化技術的關鍵參數進行精細化調控,通過實驗對比不同溫度、pH值、反應時間、藥劑種類及投加量等條件下的減量化效果,建立污泥減量化工藝參數優化模型。同時,結合新型材料和設備,如納米材料調理劑、高效脫水設備等,探索創新的減量化技術路徑。
在中試優化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工業化嘗試。這一階段將重點解決中試技術向工業化生產轉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包括工藝放大效應、設備選型與匹配、生產過程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等。通過模擬工業化生產環境,驗證中試優化工藝在大規模處理污泥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評估其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為污泥減量化技術的工業化推廣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推動污泥處理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
-
崗位需求人數2
-
意向高校
-
需求專業環境工程
-
活動初步安排
第1周:前期調研與方案制定
本階段核心任務是全面收集資料,深入了解行業現狀,為后續實踐奠定基礎。首先,通過文獻檢索、數據庫查詢等方式,廣泛收集國內外污泥減量化技術的研究論文、專利文獻、技術報告等資料,重點關注近五年的研究進展和創新成果,梳理當前主流的污泥減量化技術及其優缺點。同時,調研國內外成功的污泥減量化工業化案例,分析其技術路線、運行模式、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總結可借鑒的經驗。
結合收集的資料和調研結果,組織團隊成員召開研討會,共同制定詳細的中試優化與工業化嘗試實踐方案。方案內容涵蓋技術路線選擇、實驗設計、設備選型、人員分工、進度安排、質量控制等方面。明確以提高污泥減量化效率、降低處理成本為目標,確定采用“預處理-減量化處理-效果評估”的技術路線,并設計不同工況下的對比實驗,確保方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
第2-3周:中試優化實驗
此階段主要圍繞中試實驗的開展與優化展開。首先,根據實驗方案,完成中試實驗裝置的搭建或調試工作。對現有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和維護,確保設備運行正常;對于新采購的設備,嚴格按照安裝說明書進行安裝,并進行試運行和調試,保證設備性能滿足實驗要求。同時,建立設備運行臺賬,記錄設備的運行參數、維護情況等信息,以便后續分析和追溯。
在實驗過程中,按照預定的實驗設計,開展不同工況下的污泥減量化實驗。針對不同來源和性質的污泥樣本,分別采用不同的預處理方法(如超聲波處理、微波處理、化學調理等),并設置不同的減量化處理條件(如厭氧消化的溫度、負荷,機械脫水的壓力、時間等)。實驗過程中,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定時采集污泥樣本,記錄處理前后污泥的含水率、體積、有機質含量等關鍵指標,并對實驗過程中的能耗、藥劑用量等數據進行詳細統計。每日實驗結束后,對當天采集的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和分析,繪制數據變化趨勢圖,觀察不同處理條件下污泥減量化效果的差異。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實驗參數,優化實驗方案。
第4周:工業化模擬與初步驗證
基于中試優化階段獲得的最佳工藝參數和技術方案,本階段開展工業化模擬實驗。首先,根據中試裝置的規模和處理能力,按照一定比例設計工業化模擬實驗方案,確定模擬實驗的處理規模、設備配置、工藝流程等。在實驗室搭建模擬工業化生產裝置,盡可能還原實際工業化生產環境,包括設備布局、物料輸送方式、自動化控制等方面。開展模擬實驗時,嚴格按照工業化生產的操作流程進行,采用連續進料和出料的方式,模擬工業化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實驗過程中,實時監測設備運行參數(如溫度、壓力、流量等)和污泥處理效果指標,收集實驗數據。同時,對比模擬實驗與中試實驗的數據,分析工藝在規模化應用中的潛在問題,如設備是否能夠滿足大規模處理的要求、工藝參數在大規模條件下是否需要調整、是否會出現新的技術難題等。
實驗結束后,對模擬實驗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評估中試優化工藝在工業化應用中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撰寫工業化模擬實驗報告,總結實驗結果,提出工藝改進建議和設備優化方向,為后續的工業化嘗試提供參考依據。
第5周:數據整理與總結報告撰寫
本階段是對整個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成果提煉。首先,對前四周收集的所有實驗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和分類,采用統計學方法和專業數據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計算不同工況下污泥減量化的效率、能耗、成本等關鍵指標,繪制數據圖表,直觀展示實驗結果和變化趨勢。通過數據分析,總結污泥減量化工藝的優化規律,明確影響減量化效果的關鍵因素。
在此基礎上,撰寫實踐總結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課題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實驗過程、數據分析結果、結論與建議等部分。詳細闡述中試優化和工業化模擬實驗的成果,客觀分析實驗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污泥減量化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前景進行展望,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改進措施。
-
學生事先準備
環境工程專業知識:實踐人員需系統掌握污泥處理處置的基本原理,深入理解污泥減量化在整個污泥處理流程中的核心地位。熟悉常見污泥減量化技術,如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機械脫水、熱干化等技術的工藝特點、適用范圍、優勢與局限性,以及污泥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能夠依據不同污泥性質合理選擇減量化技術方向。
化學工程知識:掌握化學反應動力學、傳質傳熱原理等內容,用于優化污泥處理過程中的反應條件,例如在污泥化學調理過程中,根據化學反應原理選擇合適的調理劑,并準確計算藥劑投加量,以提高污泥脫水性能;同時理解設備的化工原理,便于分析設備運行過程中的能耗與效率問題。
微生物學基礎:對于生物法污泥減量化技術(如厭氧消化、生物干化等),實踐人員需了解微生物的代謝機制、生長特性以及環境因素(溫度、pH 值、溶解氧等)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從而能夠科學調控生物處理過程,提升污泥減量化效果。
機械知識:熟悉污泥處理設備(如污泥濃縮機、脫水機、反應器等)的機械結構、工作原理及操作規范,能夠進行設備的日常維護與簡單故障排查;
-
是否支持線上實踐否
-
Arc4冰級的SRP3000-FP舵漿研發
- 開始時間: 2025年08月01日
- 結束時間: 2025年10月31日
一、客船配套的全回轉舵槳;
二、舵槳本體含輸入法蘭、上齒輪箱、中間立軸、井箱、轉舵立柱、槳葉、導管、穩向葉及相關附件;
三、進行螺旋槳CFD仿真設計,優化槳葉設計,形成轉速(功率)-推力特性曲線。
-
崗位需求人數4
-
意向高校
-
需求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
-
活動初步安排
一、了解公司及主要產品(三天)。
二、Arc4冰級的SRP3000-FP舵漿 背景(二天)。
三、部件的設計(含水動力測算)(三周)。
四、審圖總結。
-
學生事先準備
1、上學期成績單;
2、取得證書。
-
是否支持線上實踐否
-
國際診療中心跨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
- 開始時間: 2025年07月07日
- 結束時間: 2025年08月08日
1、 課題簡介:(同時簡單描述出課題的實用價值)
服務優化:解決外籍患者因語言/文化差異導致的"非醫療性就醫障礙"(如流程不熟、表單填寫困難等),提升醫院外籍患者就醫體驗。
數據賦能:通過志愿服務積累的溝通痛點數據,為醫院智慧導診系統多語言改造提供依據。
人才培養:培養醫學研究生跨文化溝通能力與人文關懷意識,適配蘇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醫療人才需求。
2、 課題背景:
作為連續12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蘇州在全省率先設立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證、居留證辦證專窗,提高外國人才來華許可審批效率,并于去年6月底實現各縣級市(區)全覆蓋。為在蘇外籍人士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務,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特設國際診療中心,面臨語言溝通障礙、文化差異導致的就醫流程不暢問題,現有導診系統未充分適配多語言、多文化場景。
3、 學生所需承擔的工作職責:
跨文化引導:協助完成掛號/繳費動線指引,解釋中西方醫療文化差異(如隱私觀念)。
數據采集:記錄服務中的高頻溝通問題,收集患者對導診標識的改進建議。
多語言支持:翻譯簡易醫療文書(如知情同意書非醫療條款),維護常用醫療短語手冊。
4、 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
5周。
-
崗位需求人數30
-
意向高校
-
需求專業臨床醫學
-
活動初步安排
階段1:志愿服務(第1-4周)
服務內容:
門診流程引導(掛號、繳費、科室導航);
跨文化溝通輔助(陪同翻譯、文化習俗說明);
滿意度數據收集。階段2:系統優化(第5周)
基于調研數據,與信息科合作設計多語言導診系統原型。
-
學生事先準備
需事先學習醫療場景常用英文及禮儀,了解醫院整體布局,學習線上掛號系統及線下掛號機器的使用方法。
-
是否支持線上實踐否
各有關單位:
為持續加強我市人才隊伍建設,吸引和集聚更多優秀青年人才來蘇創新創業,推動我市用人單位與高校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根據《關于進一步明確蘇州校園引智工作經費補貼標準的通知》(蘇人保才〔2023〕3號)、《關于進一步完善蘇州校園引智工作的通知》(蘇人保才〔2023〕4號)以及《關于進一步完善蘇州校園引智工作操作流程的通知》(蘇人服〔2023〕25號)文件精神,蘇州市人才服務中心擬于2025年繼續開展蘇州“校園引智”活動。現就實踐課題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一、活動組織形式
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由蘇州市人才服務中心組織,各實踐參與單位具體實施。
二、報名單位條件
在我市依法設立并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有合法辦公場所,符合本市產業發展方向,具有用人自主權。具有良好社會信譽,合法經營,用工規范,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有項目課題研發需要,具有研究生實習實踐日常管理及考核經驗,能夠配備課題專屬帶教(指導)老師。能夠按要求提供安全、整潔、衛生的住宿環境,免費解決學生餐飲問題,并配合完成活動相關要求。
三、報送課題要求
實踐課題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短期技術研發攻關類和理論調查研究類為主。課題應具有操作性強、周期短等特點,適合在讀研究生參與。單個課題需求人數建議在2人及以上,實踐時限建議以5周為宜,實踐活動應在申報當年度內完成。
四、合作高校范圍
合作高校應為教育部公布具有招生資格的高校,包括但不限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大學、中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蘇州市人才服務中心將積極對接這些高校,推動課題合作。
五、活動報名及要求
本次活動采用網上報名方式進行,意向單位可登錄“蘇州校園引才平臺”內“校園引智”模塊進行報名(網址:
)。
各意向單位在填報課題需求時,應詳細填寫課題背景、簡介及要求,同時根據課題需要,填報企業意向高校。
六、經費補貼標準
活動流程、要求、費用及補貼標準請參考蘇州校園引智工作有關文件執行,相關表格樣式附后。
七、其他
為保證活動取得實效,蘇州市人才服務中心將以不定期抽查方式對用人單位實踐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對以弄虛作假、欺騙等手段冒領補貼的用人單位,將追回已發放補貼,并視情節輕重,提請相關部門追究法律責任。
八、聯系方式
聯系人:秦興苗、陸晨 電話:0512-65227549
附件:
1.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課題征集表
2.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學生實踐協議
3.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課題完成情況評估表
4.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工作經費補貼申請表
5.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學生考勤記錄表
6.2025年蘇州校園引智活動學生住宿時間統計表
蘇州市人才服務中心
2025年4月7日